中尚图动态
对家乡杜桥有一份眷恋之情,散文家出书《杜桥有味道》
时间:2019-12-09 09:30:31 来源:中尚图
杜桥
山水小城,
鱼米丰乐。
用文字唤醒温暖的记忆,
用执着坚守一份传承。
让有温度、有情感的事物,
在岁月长河中留下夺目的光华。
愿杜桥以外的人们
也能品尝到它独有的“味道”。
关于杜桥的故事
关于杜桥的故事
杜桥历史
追溯杜桥历史,自然得从新石器时代开始。彼时,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,出土的几片木炭、黑陶可为佐证。越窑青瓷碎片的出土,标志着溪口、章安一带两晋时期的繁荣。至宋,筑塘围垦,围海造田,标志性的一页是北宋熙宁五年(1702 年)置杜渎盐场。自此,人口迁入渐多。至南宋,王氏家族从温州永嘉迁入,潘氏从黄岩大澧迁入,一时人丁兴旺。史载,建桥一座,名曰“涂下桥”。屋以桥聚,人以桥居,遂形成村落与街市,民以农耕为主,煮盐捕鱼为辅。元至正年间,民俗惇庞,仁美足风。明时,人尚淳良,士、农、工、商安居乐业。至清,为避海患,拆房作城,弃田舍庐,向内遣界三十里,一时户口星散,居民流离。清康熙年间,复展界,回故土,民风近古,诉讼渐息,家敦伦纪,人怀长厚,协和亲逊,相视成风;大姓殷富者率循典章,诗礼耕读传家,平民男耕女织。至乾隆,设集市日,一时贸易繁盛,为海乡贸易总汇……
--- --- --- ---
拐角里的时光
罗芹仙
柴 爿 巷
角转弯处有一个不起眼的路口,拐进去,忽然间,时光变得那样旧,旧得像是刚从地底下挖掘出来的文物。现代的店铺不见了,喧哗的声音消失了,连阳光也隐藏了。抬头看,灰黑斑驳的门框上方,一块小小的蓝牌子写着“柴爿巷 1 号”。哦,这就是柴爿巷,我要寻觅的柴爿巷。
许多年以前,这条巷里做的都是柴爿的买卖,因而就有了柴爿巷的名字,多么亲切、多么温暖的称呼啊!曾经,一捆一捆的柴爿从这巷里流出去,家家户户的灶膛亮了,厨房香了,日子暖了。柴爿巷,联结的是扎扎实实的生活。如今,烧柴爿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,柴爿巷却留下来了,把古老的日子延续着。
巷道狭窄,两排木门木窗木板壁的老房子很熟稔似的,面对面相对而立,这边的瓦檐与那边的瓦檐亲热得都快要碰头了,脚下却始终保持着合适的尺度,留出一条窄长的街面。沧桑朴旧的底色中,点缀着红对联、红灯笼、青黄蓝白的店铺招牌。檐下,晾着花花绿绿的衣衫,电线、晒衣绳、拴遮阳布的拉绳纵横斜直,蛛网般布满街道的上方,牵扯出几分陈年的烟火味。
巷里所有的店铺,经营的都是与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用品。婚嫁用品店一屋的红,玻璃橱柜上贴着“红红火火,大吉大利”八个红色大字,铺板上摆着一盘盘染得红艳艳的花生、杏子,柜台里叠着红喜字、红对联,柜台上方挂着大红的灯笼和鲤鱼挂件,墙壁上挂着红布伞,整屋子满满当当的喜庆都装不下了,溢出来,闹暖了柴爿巷陈旧的空气。这会儿没什么顾客,店主自个儿斜靠在门口的躺椅上,歪着头睡着了,一只小黄狗蜷着身子伏着椅脚边打盹。这里的日子不急不躁,消闲随意,从来不需剑拔弩张的吆喝招徕,该来的早晚会来,不会来的招也没用。
陌上花开,可缓缓归
葛海燕
每一个人,都有藏在心里牵挂的远方;每一户人家,都有属于自己幸福的时光;每一方小镇,都有静待花开的故事。我所在的小镇,有一座守护着我们的凤凰山,待到陌上花开,总有人缓缓归来……
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……”
一个小竹篮,一抹小碎花,一个孩童蹦蹦跳跳的身影,与昔时童年那段时光恍惚间重叠,清晰又模糊,冲淡后再次更加清楚地忆起,然后被铭记。
早春的田野、微凉的空气、被风吹起的鬓角似乎都在预示着冬日的结束,巧手缝补的“新衣”在绿意里显得如此耀眼,又充溢着蓬勃的生机。远方的凤凰山正安静地立在那里,看着漫山的花装饰着自己挺立的身姿,听着人家鸡舍里的鸡鸣正催促着黎明的步伐。
妈妈走在前面的田埂上,孩子走在妈妈的脚印里,小小的竹篮里躺着饱满的稻穗,随着孩子的脚步正抖动着自己肥胖的身躯,预示着香浓米饭的出现。这个春日,来得有些迟,可终将到来,谁也阻止不了。
“渔船摇,渔船摇,爹爹教我唱童谣。鸢尾开,鸢尾开,凤凰山护
百姓安……”
下桥的风景总带着些别样的味道,有些悲伤。
“娘,爹爹什么时候会回来?”
“待到凤凰花开的时候,你爹爹就回来了。”有些灰暗的天空中,一抹艳阳正从一角努力地挤现出来,耀着纳鞋的女子睁不开眼,她知道他会回来,她正在等他回来。
////////
海的味道
李琦
“红落头”虾
沿海一带有一种叫“红落头”的虾。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它们“红落头”,是因为虾体通红,而虾头容易断落?平常看到的都是脑袋身子齐整的,这倒是有点让人费解。这种虾肉及其肥美,剥开虾壳,粉粉的、水水的,令人食指大动;口感亦好,嫩滑不黏牙。要是那种捕获后直接拿到餐桌,平常说的不施“虾药”的那种,那简直是鲜甜得要掉眉毛了。
对于“红落头”,家乡一带的居民大多采用红烧、水煮法,鲜甜是鲜甜,总觉单一。“红落头”的虾壳比其他任何一种虾都容易剥开,虾头一摘,虾尾轻轻一挤,整个虾仁便华丽丽地现身了,让人无端地欣喜。用细细的牙签在虾身上一戳,虾肠便被挑出,这样处理后的虾仁颜值已经很不错了,再撒一把面粉,细细抓捏后,用清水一冲,淡粉细腻的虾仁犹如少女的脸腮,会让人心生几许爱怜。
虾仁可以配好多菜,笋、茭白、青豆、藕带、洋葱、荸荠、萝卜、莴苣。这些食材做配料的话,讲究量不要太多,其次,宜切成细长条,越细越好。因为虾仁容易熟,急火爆炒数下就好,如果配菜块头大,不容易熟,个头大的配菜看上去有点蠢相,像是个粗俗的男人配个千娇百媚的小姐,总是不协调。
绣娘
徐丽娇
漫步在桂树
飘香的村落里,
步至花树掩映
的农家屋舍,
瞧见戴着
老花镜的老妇人
独安坐在棚架之前
凝眸于
绣绢之上。
我们家门口有个石板道地,前面是一片稻田,四季各有风景,春夏葱郁如翡翠,秋色金黄如锦。夏风阵阵,冬阳暖暖,邻居们都喜欢搬来绷架坐在我家门口的石板道地上飞针走线。邻居小葱婶人长得水灵,绣出的作品精致到无懈可击,每次收花的人捧起她的绣品无不啧啧称赞,让人很是羡慕。没想到多年后,收花的人竟成了她的亲家。
几十年前,没有现在的节能灯,伴着昏黄的灯光,明月的余晖也会挤进来。端坐在绣架旁,手拿细细的绣花针,手起腕落拉起丝线,花鸟在月光下点点成形。我抬头望着皎洁的明月,望着母亲脸上荡漾的微笑。月辉映在她白净的脸上,更显宁静安详。她用澄澈的目光凝视着几夜熬制而成的作品——这精致的绣品凝聚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。
有些大型绣品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完成,相当费神。母亲是不敢接这样的活计的。这些活儿不仅要求高,而且花样繁杂,她一个半路出道的人还做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母亲教会了我和妹妹们,却不希望我们在这件事上多费心神。母亲说:“这终究不是你们将来要走的路,只是让你们体会一下生活的不易,一个绣品晨昏起落也不够养家糊口。只希望你们从中能感受到,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绣花这样的耐心和细致。
绣花看似都有套路,其实有些边边角角还是需要灵活变通,眼睛和心灵相结合才能很好地去完成一幅作品。如果能安安稳稳坐着绣完一幅作品,也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。”母亲没有文化,却有满肚子的生活哲学。我们也正如母亲所期盼的那样,最终脱离了绣娘的生活,放下绣花针,从此与笔、电脑结下不解之缘。
与“白马熊”一起斗争的岁月
王斌
几天后的黄昏,祖母用她的“俄罗斯语”向我讲述了她两岁时的遭遇。
她说她哥哥讲的故事是假的。真实的情况是,当时,哥哥把她放在一头小牛的背上,就跟着小伙伴去游泳了。她抱着小牛的脖子睡着了,小牛驮着她四处乱走。醒来后,发现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。她看到这里芦苇丛生,几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横亘在面前,河面上泛着点点蓝光。不远处就是大海,汹涌的海浪拍在稀奇古怪的乱石上,碎成朵朵雪花。
海风吹得她打了个激灵。她感到有点冷,想下去,又不敢下。突然,一头比狗大很多的动物,垂着尾巴从芦苇中钻了出来,嘴里叼着一只水鸟。祖母不知道这只动物是什么,还以为是条狗。而小牛却感到惊恐不安,打着响鼻慢慢后退。那头狼看到小牛后,瞪着凶狠的杏仁眼,皱着鼻子,慢慢向牛靠近。小牛开始调转身子奔跑,一跑就把祖母颠倒在地上。祖母坐在地上大哭,眼看那头狼就要扑过来咬她的脖子。
就千钧一发之际,海浪拍打礁石的那边传来一阵恐怖的低吼。那头狼一个急刹车,中了邪似的温顺地卧下来,浑身都在颤抖,还淌了一地的尿。惊恐万分的祖母,看到一只雪白的动物,威风凛凛地立在礁石上。这只被人们叫成“白马熊”的动物,冷峻地看了一眼祖母,然后如一道闪电冲到那头狼跟前,叼起它跃入海浪冲天的大海。
关于本书
生活在杜桥的人,对杜桥都有一份眷恋之情。山水小城,鱼米丰乐。改革开放以来,杜桥人凭着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勇气和激情,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。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默默地打拼着,使杜桥这座小城,有了新的变化。这本文集以不同的角度,将每个人心中的杜桥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关于作者
李鸿,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,台州市作家协会理事,台州散文创委会副主任,临海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。已出版散文集《边走边看》《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》。于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作品七十余万字,多篇散文入选《中国散文大系》《中国精美散文选》《散文百家十年精选》《当代散文精选》《台州优秀文学作品选》。
购买本书:一书一乾坤《杜桥有味道》当当网推荐好书
购买本书:一书一乾坤《杜桥有味道》当当网推荐好书
>>中尚图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