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》自2008年网传以来就争议不断,其网评文章也可以汇集成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了。在第108回回末有批语:“是书至此暂告一段落,癸酉腊月全书誊清。梅村夙愿得偿,吾所受之托亦完。若有不妥,俟再增删之。虽不甚好,亦是尽心,故无憾矣。”癸酉是指1693年,“梅村”是指吴梅村。很多人读过吴梅村的诗,然而,若有谁说《红楼梦》是他写的,会有很多人不相信。凡是读过书的人即便没看过《红楼梦》也会脱口而出作者是“曹雪芹”,写的是清朝中期的曹家事。再进一步说,就是曹寅家族因犯事被抄没,从此败落。曹寅的孙子“曹雪芹”经历了家族由“鲜花著锦,烈火烹油”到“举家食粥酒常佘”的大起大落,从而发奋著书创作出举世震惊、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、流芳千古的鸿篇巨著《红楼梦》。这种励志故事很容易被读者接受,并作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的精神动力。教科书、文学史及各类词典都白纸黑字写着: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,官方红学的胡适派红学家们言必称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。
这种铺天盖地的洗脑式宣传固化了几代人的认知,因此当《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》横空出世颠覆了众人的固有认知后,其表现出不屑、鄙夷、震惊、惶恐甚至愤怒等各种情绪便可想而知,如此结局的本子被胡适派红学盲从者们不假思索地斥之为“伪续书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而一些真正具有学术品格,想探求《红楼梦》真相的人们反而会扪心自问:“我过去是否被某些专家学者误导而误读了《红楼梦》?”
自《红楼梦》诞生以来,关于时代背景、作者、主旨立意等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。《红楼梦》是一部文学作品,研究本是纯学术问题,理应由研究者畅所欲言,自由争鸣。一派学术成为某个时代的主流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,正所谓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”然而,《红楼梦》的研究发展至今在官方学术刊物上已是一家之言,即只能认为时代背景是清朝雍乾时期,作者是曹家家谱里都找不到的曹寅之孙“曹雪芹”,在此大框架内方可进行自由争鸣。
成书年代
《红楼梦》解读之难,固然与隐去朝代年纪、作者信息等有关,同时也与成书年代久远,后来人尤其是当代人与那个时代的人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。传统文化断代式教育导致很少有人读过四书五经,想深入理解《红楼梦》的立意主旨是困难的。其实,书中含蓄地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。书中说甄士隐、贾雨村、王熙凤、贾探春等都生于“末世”,这个“末世”很明显是指朝代末世,且只能是明朝末世。而胡适派官方红学却狭隘错误地理解成了一个家族的末世。用“末世”一词定性一个家族,在古代是没有这种用法的。在书中石上所记之事开篇便说:“那日地陷东南。”而“地陷东南”是十分重大的事件,是指国家发生战争灾难导致国土沦丧、生灵涂炭,绝不是指一家一户的变故。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到,“地陷东南”的大灾难只能指向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,清统治者武力镇压南明抵抗政权,又在统治区推行剃发易服引起南方民众反抗,从而导致民众被惨无人道杀戮的几十次屠城镇压事件。书中“黛玉葬花”是对“扬州十日”生灵遭涂炭的控诉和祭奠,“芦雪广遭劫”是对广州大屠杀的隐写,“姽婳将军林四娘”是对山东青州衡王府遭清兵屠戮的揭露等等。
《红楼梦》的成书年代,我们从抄本一些避讳字的写法也能辨析。《红楼梦》中“强”字使用高达三百三十多处,但抄本使用的是“強”字。而乾隆年间官方公开刊刻印刷中,都使用了“强”字,以避讳乾隆名讳弘历的“弘”字。因为“弘+虫”是对皇帝的极大不尊,官方便规范“強”字的写法为“弓+虽”。从抄本的不避讳看,如果作者是胡适派官方红学家所说生活在乾隆时期的曹雪芹,曹家那可不是简单的抄家,而是要被满门抄斩了。作为满洲旗人、奴才世家的曹家,如果作者真是曹寅的孙子“曹雪芹”,他是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。这也是红楼梦成书更早的内证。
从外证看,《红楼梦》成书时代也绝不会是乾隆时期。雍正甲寅年(1734)由王尧瞿重新刊刻的《何必西厢》、《梅花梦》明确提到了《红楼梦》。吴语弹词小说《何必西厢》的作者是清初才子顾于观的作品。顾于观生于1693年,字万峰,一字桐峰,号澥陆、心铁道人。他是唯一苏北吴语区扬州兴化人,才华横溢,目无诸子,是郑板桥最钦佩的好友与偶像。他的《何必西厢》早期刊刻数量很少,后来苏州人王尧瞿因故去山东碰巧看到此书,读罢爱不释手,却在整个济南书店找不到踪影,他感到十分惋惜,就从朋友那里借来此书,自己付梓再刻,并以“桐峰外史”自谦,以表达对顾于观与作品的敬重。在《何必西厢》第三十六回两处说到了《红楼梦》,一处说“好似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笔仗,不合演义弹词体例”,另一处说“到底可真像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,在下自己不知,要请教列位的”。也就是说,《红楼梦》至少在雍正朝就已经成书了。
《红楼梦》的成书年代事关对作者、批书人,乃至主题思想等诸多问题的认知。其实在民国初期,关于《红楼梦》时代背景、作者和主旨立意问题就有两大派在争论,一是以蔡元培为首的索隐派,持明末清初时代背景和明遗民作者说,且认为本书以家喻国,隐写明末国破家亡的民族主义情怀;二是以胡适为首的考证派,持清中期时代背景和曹寅孙子作者说,且认为本书是写曹家家事和作者自传。然而,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学术问题政治化,胡适派观点成为官方观点后,在大陆蔡元培派就只能偃旗息鼓了。在《红楼梦》研究上,“考证”一词也随之成为高大上的术语,“索隐”、“影射”成为“猜笨谜”、“自娱自乐”的代名词,被一些缺乏求真精神的学者和不求甚解的红迷百般嘲讽。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之后,某著名红学家直言:“新索隐派走不通。《红楼梦》不是一部影射某人某事的书,也不是暗藏有与它表现出来的人与事截然不同的谜底的谜。它没有什么像刘心武说的密码,是不能用破译或者揭秘的方法来弄清小说所写的究竟是什么的。”
刘心武的索隐和考证结论固然有种种荒谬的地方,但是官方红学家们却全面否定索隐方法和书中的影射,这就犯了一个常识错误。索隐难道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之一吗?影射难道不是文学写作技巧之一吗?《红楼梦》开篇作者自云即说:“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,故将真事隐去,而借通灵之说撰此《石头记》一书也,故曰甄士隐云云。”这说得已经再明白不过了,作者将真事隐去,假借通灵玉的下凡造历来叙述书中的故事。在僧人将顽石幻化成通灵玉处有批语:“奇诡险怪之文,有如髯苏《石钟》《赤壁》用幻处。”石钟山因发出钟声而得名,而钟声是如何发出的却众说纷纭。苏轼不轻信各种解释,亲自深入石钟山调查,搞清真相,乃作《石钟山记》。《红楼梦》批书人提示我们看本书要“探赜索隐”。苏轼《后赤壁赋》梦中白鹤幻化为道士。批书人是在提示我们《红楼梦》采用了幻笔写作手法,“通灵玉”既是补天石的幻象,又是玉玺的幻象,故批语说是“奇诡险怪之文”。我们要破解作者究竟隐去了什么真事,就是要索隐。我们要领悟书中人物、事物的寓意,就是要明白作者采用的幻笔写作手法。运用考证、索隐并重的研究方法并且搞清幻笔等写作手法,是开启红楼大门的金钥匙。
甲戌本母本典藏版,《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》过录本原文整理,张爱玲、周汝昌等失之交臂的真本后续。
【内容简介】
《癸酉本石头记》 是一部带朱批的石头记抄本,封面题为“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”,全书共12册,每册9回,计108回。通本带有大量朱批,有落款的批语中部分署名“畸笏叟”、“松斋”,第108回回末批:“是书至此暂告一段落,癸酉腊月全书誊清。梅村夙愿得偿,吾所受之托亦完。若有不妥,俟再增删之。虽不甚好,亦是尽心,故无憾矣。”
【编者介绍】
金俊俊,男,1986年生,湖北孝昌人,现居新疆,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,获管理学学士学位,从事会计工作,业余时间研究《红楼梦》,是《癸酉本石头记》的主要发布者之一。
何玄鹤,男,1982年生,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,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,获经济学硕士学位。作为《红楼梦》的爱好者,其曾在《红楼研究》期刊发表《〈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〉确为〈红楼梦〉真本》《〈红楼梦〉实为康熙年间作品》《〈枉凝眉〉曲说的是湘云和妙玉吗?——与刘心武先生商榷》等红学研究论文。